于阗采花
李白〔唐代〕
于阗采花人,自言花相似。
明妃一朝西入胡,胡中美女多羞死。
乃知汉地多名姝,胡中无花可方比。
丹青能令丑者妍,无盐翻在深宫里。
自古妒蛾眉,胡沙埋皓齿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于阗的采花人,大言不惭说:花儿都相似。
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,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,大愧不如。
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,胡中无花可与比拟。
丹青画画,能令丑者美丽,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。
自古红颜妒蛾眉,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。
注释
于阗:汉代西域城国。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。这里泛指塞外胡地。
明妃:即王昭君。汉代南郡秭归人,名嫱,字昭君。晋朝人避司马昭讳,改称明君,后人又称明妃。
明姝:即美女。
丹青: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。丹青,绘画用的矿物颜料。
赏析
此诗借美人遭嫉,埋没胡沙,丑女受宠,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,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,无能之辈反被重用。
全诗可分两段。前六句叙事,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。后四句议论,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,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。
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:以人比花,花人相似;以汉地、胡地对比,则“胡中美女多羞死”,“胡中无花可方比”。“胡中美女多羞死”及“胡中无花可方比”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,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,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,而是在下文: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,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,可是事情恰恰相反,却被恶人陷害,“
创作背景
《于阗采花》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李白被谗见疏,被“赐金还山”,离开长安以后。因心情苦闷,故有此牢骚不平之作。
简析
《于阗采花》是一首杂言乐府诗。诗的前六句用铺垫的手法写王昭君的美貌;后四句议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,末两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。此诗引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的故事为喻,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不遇明君、未受重用的愤懑,讽刺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。
李白
李白(701年2月28日~762年12月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),一说山东人,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省秦安县)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白为兴圣皇帝(凉武昭王李暠)九世孙,与李唐诸王同宗。其人爽朗大方,爱饮酒作诗,喜交友。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,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 1128篇诗文 5967条名句
梦天
李贺〔唐代〕
老兔寒蟾泣天色,云楼半开壁斜白。
玉轮轧露湿团光,鸾珮相逢桂香陌。
黄尘清水三山下,更变千年如走马。
遥望齐州九点烟,一泓海水杯中泻。
丽人行
杜甫〔唐代〕
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
态浓意远淑且真,肌理细腻骨肉匀。
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。
头上何所有?翠微匎叶垂鬓唇。
背后何所见?珠压腰衱稳称身。
就中云幕椒房亲,赐名大国虢与秦。
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盘行素鳞。
犀箸厌饫久未下,鸾刀缕切空纷纶。
黄门飞鞚不动尘,御厨络绎送八珍。
箫鼓哀吟感鬼神,宾从杂遝实要津。
后来鞍马何逡巡,当轩下马入锦茵。
杨花雪落覆白蘋,青鸟飞去衔红巾。
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!
游子吟
孟郊〔唐代〕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